由 DForD Software 於 2025 年 10 月 8 日發布
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出現,正悄悄地為軟體開發的各個角落帶來一場革命,而國際化(i18n)正是其中一個亮點。你想想,如果能讓 AI 當你的翻譯助手,是不是就能更快、更省錢,品質還可能更高?答案是肯定的,但前提是——你得用對方法。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聊聊,怎麼聰明地把 LLM 融入你的軟體國際化流程中。
在談翻譯之前,我們得先有個好習慣。把所有需要顯示給使用者看的文字(我們稱之為「字串」),全部集中放在同一個地方,像是 .json
、.properties
或 .xml
這樣的資源檔裡。這就像是為你的翻譯工作建立一個「單一窗口」,不管未來要找誰(LLM 或真人)翻譯,都有個清楚的源頭。這個基本功,在 AI 時代尤其重要!
「一個乾淨、集中的字串庫,是打造自動化翻譯流程的第一塊基石。」
LLM 很聰明,但它不會通靈。想讓它翻得又準又好,你得多給它一些「上下文」當線索。這包括:
像 Quicki18n 這類的工具,就是為了讓你輕鬆地把這些「暗示」無痛地加到翻譯流程中。
雖然 LLM 很厲害,但偶爾還是會出點小差錯。所以,建立一套「審核機制」非常關鍵。你可以請專業的譯者、懂當地語言的同事,甚至是熱心的使用者社群來幫忙檢查。他們的任務,就是揪出那些 AI 可能沒注意到的文化細節、語氣差異或小錯誤。記住,LLM 是來輔助人類專家的,而不是要完全取代他們。
如果你的軟體(比如醫療或金融領域)有很多專業術語,不妨考慮「微調」一個 LLM。你可以把你現有的翻譯資料和詞彙庫「餵」給它,把它訓練成最懂你領域的翻譯專家。這樣一來,它給出的翻譯就會更精準、風格也更統一。
想真正發揮 LLM 的威力,就得靠「自動化」。把你的翻譯流程跟 CI/CD(持續整合/持續部署)結合在一起。你可以設定一個流程:每當有新的文字加到主程式碼中,就自動把它送去給 LLM 翻譯。翻譯好的內容,再自動變成一個「拉取請求(Pull Request)」等你或同事來審核。這樣一來,你的翻譯就能永遠跟上開發的腳步,形成一個超有效率的循環!
只要跟著這幾個步驟,你就能打造一個既強大又有效率的國際化流程,完美結合 AI 的速度與人類的智慧。而像 Quicki18n 這樣的工具,正是你實踐這些方法的最佳夥伴,幫助你的軟體輕鬆邁向全世界!
返回部落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