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LM 赋能软件国际化:降本增效的 5 个最佳实践

发布于 2025 年 10 月 8 日,由 DForD Software 提供


大型语言模型(LLM)的浪潮正席卷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,国际化(i18n)也不例外。利用好 LLM,开发团队能显著加快产品本地化的速度、降低成本、提升翻译质量。然而,想要真正享受到这些红利,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。本文将为你揭示将 LLM 集成到软件国际化流程中的 5 个最佳实践。

第一招:集中管理,万变不离其宗

在动手翻译之前,先得把家底盘清楚。把所有面向用户的文本(我们称之为“字符串”)都集中存放在资源文件里(比如 .json.properties.xml),这是国际化的基本功,在 AI 时代更是重中之重。这能确保所有需要翻译的文本都有一个统一、可靠的来源。

“一个干净、集中的字符串库,是实现自动化本地化流程的基石。”

第二招:提供上下文,让 AI 不再“猜谜”

LLM 很强大,但它不会读心术。想要得到精准的翻译,你必须给足上下文。这可以包括:

  • 界面截图: 一图胜千言,视觉化的上下文能帮助模型理解文本在界面中的具体位置。
  • 字符限制: 明确告知长度限制,避免翻译文本过长而破坏界面布局。
  • 开发人员备注: 解释文本的用途、面向的受众以及特定术语的含义。

像 Quicki18n 这类工具,就是为了让你能轻松地将这些上下文信息无缝集成到翻译流程中。

第三招:建立审核机制,人机协作是王道

虽然 LLM 能生成高质量的翻译,但它并非万无一失。因此,建立一套审核工作流至关重要。你可以让专业的翻译人员、懂目标语言的同事,甚至是热心的社区志愿者参与进来。目标是捕捉那些 AI 可能忽略的细微差别、文化背景错误或语法问题。记住,LLM 应该是人类翻译的“增强器”,而非完全的替代品。

第四招:领域化微调,打造你的专属翻译专家

如果你的项目有大量专业术语(例如医疗或金融软件),可以考虑用你现有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表,对预训练的 LLM 进行“微调”。这相当于把 AI 训练成最懂你业务的翻译专家,让它从一开始就能产出更精准、更统一的译文。

终极大招:自动化!自动化!自动化!

想真正释放 LLM 在国际化方面的威力,答案就是“自动化”。将你的本地化流程集成到 CI/CD 管道中。例如,你可以设置一个工作流:当新的字符串合并到主分支后,立即自动发送给 LLM 进行翻译;翻译完成后,再自动创建包含新译文的拉取请求(Pull Request)以供审核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本地化闭环,让你的翻译永远跟得上开发的脚步。


遵循以上这些最佳实践,你就能构建一个强大、高效、高质量的国际化流程,完美融合 AI 的速度与人类的智慧。而像 Quicki18n 这样的工具,正是你落地这些实践、让软件轻松走向全球的最佳拍档。

返回博客